量化设计与分析基础
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定义
存储器层次结构设计
为在“快速存储的需求”与“成本控制”间折中,利用局部性原理(程序不会均衡访问所有代码/数据,包含“时间局部性”——近期访问的内容易再次访问;“空间局部性”——相邻数据易被连续访问),并遵循“给定工艺/功耗下,硬件体积越小,速度越快”的原则,形成存储器层次结构:由速度、容量、成本各不相同的存储器件,从“靠近CPU”到“远离CPU”分层级组织。
核心规律
- 越靠近CPU的层级:速度越快(访问延迟越低)、容量越小、单位成本越高(如寄存器、L1/L2/L3缓存)。
- 越远离CPU的层级:速度越慢(访问延迟越高)、容量越大、单位成本越低(如内存、闪存、磁盘)。
不同设备的存储器层次结构:
如图展示了三类设备的存储层级,每层标注了容量范围与访问速度(延迟),体现“层级越远,速度越慢、容量越大”的规律:
(a)个人移动设备(如手机、平板): 层级从近到远:寄存器(容量~1000字节,速度~300ps)→ L1缓存(64KB,1ns)→ L2缓存(256KB,5 - 10ns)→ 内存(1 - 2GB,50 - 100ns)→ 闪存(4 - 64GB,25 - 50μs)。
(b)笔记本/台式计算机: 层级更丰富(含L3缓存):寄存器(笔记本~1000字节、台式~2000字节,速度~300ps)→ L1缓存(64KB,1ns)→ L2缓存(256KB,3 - 10ns)→ L3缓存(笔记本4 - 8MB、台式8 - 12MB,10 - 20ns)→ 内存(笔记本4 - 16GB、台式8 - 64GB,50 - 100ns)→ 闪存(256GB - 1TB,50 - 100μs)。
(c)服务器: 容量规模更大(适配高负载):寄存器(~4000字节,速度~400ps)→ L1缓存(64KB,1ns)→ L2缓存(256KB,3 - 10ns)→ L3缓存(16 - 64MB,10 - 20ns)→ 内存(32 - 256GB,50 - 100ns)→ 磁盘存储(16 - 64TB,3 - 10ms)、闪存(1 - 16TB,100 - 300μs)。
技术趋势与应用
闪存等新型存储技术因“每比特成本持续降低”,逐渐取代磁盘成为辅助存储,在个人设备、服务器中广泛应用,能显著提升存储系统的性能、功耗效率与存储密度。例如:个人设备常以“闪存固态盘(SSD)”为主存储;服务器则混合使用SSD与传统硬盘(HDD),平衡性能与容量。
简言之,存储器层次结构通过“分层+局部性原理”,在“快速度”与“大容量”间实现了高效折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