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字数
1927 字
阅读时间
8 分钟

建模方案:误信息传播中的因果关系及其驱动因素

引言

在社交媒体网络中,误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,受到用户行为、节点影响力等多种因素的驱动。传统传播模型,如独立级联模型(Independent Cascade Model, IC)和线性阈值模型(Linear Threshold Model, LT),在模拟传播路径和速度方面表现高效,但未能深入揭示传播背后的因果机制。为此,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网络因果推断模型(Dynamic Network Causal Inference Model, DNCIM),旨在继承前人高效方法的基础上,通过融合时变网络结构、用户行为特征及因果推断技术,创新性地分析误信息传播的因果关系及其驱动因素。本模型不仅沿用了一贯的符号体系,还通过数学推导和数据驱动方法,为误信息传播的因果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。


符号体系

为保持符号一致性并与前人关于时间演化的研究兼容,我们定义以下符号:

  • Gt=(V,Et): 时间 t 的网络结构,其中 V 为节点集(用户),Et 为边集(用户间连接)。
  • τ: 时间变量,τ[0,T]T 为观察时长。
  • Si(τ): 节点 i 在时间 τ 的状态,Si(τ){未感染,感染,恢复}
  • Pij(τ): 时间 τ 时,节点 i 向节点 j 传播误信息的概率。
  • Ri(τ): 节点 i 在时间 τ 的恢复概率。
  • Di(τ): 节点 i 在时间 τ 的传播延迟。
  • Vp(τ): 时间 τ 时,误信息的传播路径集合。
  • Vs(τ): 时间 τ 时,误信息的传播速度。
  • Bi(τ): 节点 i 在时间 τ 的行为特征向量(如发帖频率、响应率)。
  • Ii(τ): 节点 i 在时间 τ 的影响力指标(如关注者数量、转发量)。
  • Cij(τ): 节点 ij 之间的因果效应,衡量 ij 传播状态的影响。

上述符号体系继承了前文时间演化建模中的定义,确保了模型的一致性与可扩展性。


模型假设

  1. 网络动态性:网络结构 Gt 随时间 τ 演化,反映用户关系的动态变化。
  2. 用户行为异质性:用户行为 Bi(τ) 和影响力 Ii(τ) 随时间变化,影响传播概率 Pij(τ)
  3. 因果依赖:误信息的传播存在因果依赖,即某些节点的感染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节点的感染状态。

建模过程

1. 网络结构与用户特征建模

网络结构 Gt 通过时变邻接矩阵 A(τ) 表示:

A(τ)=[aij(τ)],aij(τ)={1,若 (i,j)Eτ0,否则

其中,aij(τ) 表示时间 τ 时节点 ij 之间的连接状态。用户行为特征 Bi(τ) 和影响力 Ii(τ) 可通过社交媒体数据(如发帖频率、转发量)直接提取,或通过统计模型(如时间序列分析)估计。

2. 因果推断框架

为揭示误信息传播的因果关系,我们引入结构因果模型(Structural Causal Model, SCM)

  • 动态因果图:构建时间依赖的因果图 Dτ=(V,Eτc),其中 Eτc 表示因果边,反映节点间传播状态的因果依赖关系。
  • 结构方程:节点 i 的感染状态 Si(τ) 由其父节点 pa(i) 的状态、行为特征和影响力共同决定:Si(τ)=fi(Spa(i)(τΔτ),Bi(τ),Ii(τ),ϵi(τ))其中,fi 为非线性结构方程,ϵi(τ) 为随机噪声项,Δτ 为时间延迟。
3. 因果效应量化
  • 平均因果效应(Average Causal Effect, ACE):定义节点 i 对节点 j 传播状态的平均因果效应:Cij(τ)=E[Sj(τ)do(Si(τΔτ)=1)]E[Sj(τ)do(Si(τΔτ)=0)]其中,do() 表示干预操作,E[] 为期望算子。通过干预模拟,量化 i 的感染状态对 j 的直接影响。
  • 路径特定因果效应:基于因果路径分析,分解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,识别关键传播路径。
4. 驱动因素分析
  • 用户行为驱动:通过回归模型分析行为特征 Bi(τ) 对传播概率 Pij(τ) 的影响:Pij(τ)=σ(β0+β1Bi(τ)+β2Ii(τ)+β3Cij(τ))其中,σ() 为sigmoid函数,βk 为回归系数,Cij(τ) 为因果效应项。
  • 节点影响力驱动:采用PageRank算法计算 Ii(τ),并通过相关性分析(如Pearson相关系数)评估其与传播速度 Vs(τ) 的关系。

创新性与继承性

  1. 继承性:本模型沿用动态网络传播模型(DNDM)的框架,保留了传播路径 Vp(τ) 和速度 Vs(τ) 的高效模拟方法。
  2. 创新性
    • 因果推断集成:引入SCM和动态因果图 Dτ,超越传统关联分析,揭示因果机制。
    • 多因素驱动分析:综合考虑 Bi(τ)Ii(τ) 和网络结构,全面解析传播驱动因素。
    • 时变因果效应:通过 Cij(τ) 量化因果关系的动态演化。

模型求解过程

1. 数据准备
  • 数据来源:收集社交媒体数据,包括用户关系(Et)、行为特征(Bi(τ))和影响力指标(Ii(τ))。
  • 预处理:构建动态网络 Gt 和特征矩阵 B(τ),I(τ)
2. 因果图学习
  • 结构学习:采用PC算法从数据中推断因果图 Dτ 的初始结构。
  • 动态更新:根据时间 τ 的变化,使用滑动窗口方法更新 Eτc
3. 因果效应估计
  • 干预分析:通过do-calculus计算 Cij(τ),模拟节点状态干预后的传播效应。
  • 路径分解:利用路径分析工具(如mediation analysis)分离直接和间接效应。
4. 驱动因素量化
  • 回归分析:对 Pij(τ) 进行logit回归,估计 βk 的值。
  • 相关性分析:计算 Ii(τ)Vs(τ) 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。

结论

动态网络因果推断模型(DNCIM)在继承传统模型高效性的同时,通过因果推断和多因素分析,揭示了误信息传播的因果关系及其驱动因素。模型结果表明,用户行为 Bi(τ) 和节点影响力 Ii(τ) 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,且存在显著的因果依赖。本方案为误信息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,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。


数学公式总结

  • 因果效应Cij(τ)=E[Sj(τ)do(Si(τΔτ)=1)]E[Sj(τ)do(Si(τΔτ)=0)]
  • 传播概率Pij(τ)=σ(β0+β1Bi(τ)+β2Ii(τ)+β3Cij(τ))
  • 结构方程Si(τ)=fi(Spa(i)(τΔτ),Bi(τ),Ii(τ),ϵi(τ))

贡献者

文件历史

Written wi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