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字数
952 字
阅读时间
4 分钟

CH-03 器件制造技术

半导体器件的核心价值

  1. 规模与影响:每年生产超 1019 个晶体管(人均达10亿个),晶体管的大规模集成 降低了复杂电路成本 ,让电子产品“实用又实惠”。
  2. 时代推动:半导体器件推动“计算机时代”(原文提及“第二次工业革命”,需注意历史语境:实际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时代,此处侧重半导体对信息时代的奠基)。
  3. 广泛应用:集成电路(IC)作为信息与通信核心,渗透 消费电子、汽车、医疗、工业电子 等领域,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人类活动。

IC企业的两种模式

  1. 集成半导体公司:既设计又制造IC(“设计+制造”一体)。
  2. 无厂设计公司(Fabless):只设计电路, 制造外包给专业硅代工厂(Foundry) 。 → 结论:IC公司可自主制造,也可委托代工,灵活选择生产模式。

IC集成度术语体系

“晶体管数量”定义集成度 ,术语对应:

  • LSI:大规模集成电路,每芯片含 104 个晶体管;
  • VLSI:超大规模集成电路,每芯片含 106 个晶体管;
  • ULSI:特大规模集成电路(未明确数量,侧重更复杂);
  • GSI:巨大规模集成电路(同理,体现极致集成)。

这些术语的本质: 在“尺寸→复杂度”的范围内描述电路与工艺 ,核心都是体现“集成电路的大规模集成”特性。

整体来看,内容围绕 半导体→IC→企业→技术指标 的逻辑,展现了半导体产业的核心脉络:从技术价值,到商业分工,再到技术量化描述。

器件制造简介

产业现状:硅晶圆的生产与加工

  1. 供应格局:全球大部分硅晶圆片由 少数几家公司垄断生产 (体现产业上游的集中性),下游“数以百计的硅器件生产线”采购这些晶圆作为原材料。
  2. 制造能力:大型芯片厂 每月可加工4万个硅晶圆片 ,展现半导体制造的规模化生产能力。

工艺原理:平面工艺与核心步骤

  1. 流程框架:器件制造的基础工序主要包含4步:

    • (a) SiO₂层形成:在硅晶圆表面生长氧化层(绝缘层,用于电气隔离);
    • (b) 氧化物选择性去除:通过光刻、蚀刻等技术,精准去除特定区域的氧化层(为后续掺杂做准备);
    • (c) 引入掺杂原子:向硅晶圆表面注入硼、磷等杂质(改变局部导电类型,构建晶体管的源、漏、栅等结构);
    • (d) 杂质原子扩散:通过高温等手段,让杂质原子向硅晶圆内部扩散(形成稳定的掺杂区域)。
  2. 平面工艺定义:将上述工序与其他步骤结合, 在晶圆衬底上“分层叠加、逐步构建”电路 的方法(核心是“二维平面上的层叠加工”,是现代半导体制造的基石)。

贡献者

文件历史

Written with